-->
廖观音-抖音百科
廖观音(1886—1903年1月15日),女,四川金堂县人,清末红灯教起义首领之一。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从红灯教主曾阿义学“神拳”,借宗教宣传反清灭洋。活动在华阳、简阳、仁寿一带。次年,与曾阿义在简阳石板滩率众起义,以“ 灭清剿洋”为宗旨,直扑总督府,寡不敌众,失败被捕后英勇就义。 时代背景
1858年,丧权辱国的清政府同帝国主义者签订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1860年,又签订了另一不平等的北京条约。于是,外国传教士在全国各地获得“租买田地,建造自便”的权利。 在四川,1892年帝国主义者已建教堂161座,传教据点1239处。其中尤以天主、耶稣二教势力最大,他们披着宗教外衣,行侵略瓜分中国之实,不仅设有主教,而且还在成都驻有领事,以成都为中心,向各州县遍设教堂,广为发展教徒。为了培植教会势力,传教士还收罗痞棍、流氓、土豪入教,以渔肉乡里,欺凌善良;甚至用金钱收买无赖,称作‘吃教人’。同时,传教士还通过种种非法手段,霸占大批土地田产。川西主教杜昂,在任职的20多年中,与各地教堂神父在川西共占良田30万亩。不少的传教士,就是大地主兼高利贷者,教堂已成为帝国主义的侵略据点。另外,洋贷充斥市场,打击了劳动者赖以糊口度日的植棉业、手工纺织业及其它手工业,使上百万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失去了生产的手段。由于这诸种原因,四川所发生的教案为全国之最,历年教案摊派在川民头上的赔款,每2人每年纹银1两(当时1两银,可供5口之家一月之用)。因此,老百姓对洋人教堂积怨甚深,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1902年春,四川大旱,赤地生烟,人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多以食芭蕉根、榆树叶、观音土等充饥,并时有割米袋、“吃大户”的现象发生。然而,在这种形势下,各级官府却置人民生死于不顾,仍向灾民收苛捐、派重款。官逼民反,人民在走投无路的境况下,终于揭竿而起,在四川各地掀起了风起云涌的义和团运动。在这众多的义和团中,川西 平原石板滩廖观音领导的红灯教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