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兰·托马斯

英国作家、诗人
狄兰·托马斯(1914年10月27日-1953年11月9日),威尔士诗人、作家,人称“疯狂的狄兰”。[1]他出生于斯旺西,父亲是学校的英文教师。托马斯从中学时代就表现出诗歌天分,毕业后成为报社记者。他出版了一系列诗集,如《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和《死亡与出场》等,同时也从事剧本和小说创作。1950-1953年间,狄兰·托马斯三度前往美国。在他的一生中,狄兰·托马斯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敏锐的洞察力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被誉为英国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人物生平

1931年,17岁的托马斯离开了家乡斯旺西前往伦敦开始他的写作事业。1933年,他成为自由撰稿人,并因参加一家通俗报纸的诗歌比赛而崭露头角。1934年三月,他的诗作《光芒划过没有阳光的地方》(Light Breaks Where No Sun Shines)发表在《倾听者》(Listener)上,引起伦敦文学界的注目。同年,20岁的托马斯发表了第一本诗集《诗十八首》,被美国的出版商看好,把他之前所出的三本书做成一部合集《我生活的世界》在美国发行,这部合集后来为他赢得了威廉·福亥尔奖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托马斯为BBC(英国广播公司)服务,战后他仍为该公司的一套文艺节目写稿播音。
1946年,托马斯发表了他最重要的一部诗集《死亡和出场》,评论界普遍认为托马斯是继奥登以后英国的又一位重要诗人。托马斯的诗作大体属于超现实主义流派,其诗中所蕴含的内容较具有梦幻色彩,通过对于意象的描绘所创造出来的诗境往往引人入胜。另外,托马斯很注重押韵,其诗以善于朗诵闻名。除了写诗,托马斯也写过一些短篇小说发表在诗文集《爱的地图》中,并写了几个电影剧本,如《三个怪姐妹》等。
1951年,狄兰·托马斯在为回应威尔士一大学生的访谈而写的一篇《诗艺笔记》里谈道:“我写诗最早的起因源于对词语的偏爱。我记得最早的一首诗是童谣,在能阅读这些童谣之前,我喜欢的只是童谣的词语。至于词语代表什么、象征什么或意味着什么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我第一次听到词语的声音,从遥远的、不甚了解却生活在我的世界里的大人嘴唇上发出的声音。词语,对我而言,仿佛就像钟声的音符、乐器的声响、风声、雨声、海浪声、送奶车发出的嘎嘎声、鹅卵石上传来的马蹄声、枝条敲打窗[líng]声,或许就像天生的聋子奇迹般地找到了听觉。我不关心词语说些什么,也不关心词语对杰克与吉尔意味着什么。我关心词语命名或描述行动时在我的耳朵里构成的声音形态;我关心词语投射到我双眼时的音色。”1953年11月9日,托马斯本人因连喝了18杯威士忌而暴毙,年仅三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