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集约化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劳动、资金和技术,以便取得较多的单位面积产量,又能减少每单位产品劳动耗费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
简介
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劳动、资金和技术,以期取得较多的单位面积产量,又能减少每单位产品劳动耗费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它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前提。而农业的粗放经营则与此相反,是在较低的技术水平下,以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较少的投入为特征,主要靠扩大种植面积来增加产量。在农业中实行集约经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最初是由土地面积的有限性以及土壤肥力可以依靠科学技术而不断提高的特性所决定的。集约经营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增加农业经营的经济效益,而同时避免由于不断扩大耕地面积而带来的生态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 类型和评价指标 有以递增活劳动为主的劳动集约、以递增物化劳动为主的资金集约和以密集地采用先进技术为主的技术集约3种类型。在工业不很发达的国家,由于工业无法向农业提供大量的物质技术装备,农业劳动力尚不能大量向城市工业转移,资金不足而农业劳动力十分充裕,一般以劳动集约为主。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的生产资料日益增多,而投入活劳动量则相对地以至绝对地下降,集约经营类型就从劳动集约转向资金集约。20世纪7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如微处理机、原子能和生物工程等应用于农业生产,知识、技术和信息越来越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因而又促使资金集约向技术集约转化。 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或水平的指标有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两种。前者指单位面积耕地所占用的农具和机器的价值、电费、种子费、农药费,以及人工费等单项费用。后者则包括单位面积耕地摊得的占用资金额、固定资产额、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的综合费用等。但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要能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才有意义,并非投入的资金、劳动或技术越多越好。反映经济效益的指标有:单位面积耕地上所获得的产量、产值、净产值和纯收入,以及单位投资所获得的产量、产值、净产值和纯收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