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辑里村-抖音百科
辑里村原名七里村,元末成村,因距横街、马腰、南浔等地均为7里路而得名,屠、温二姓为本地望族。元末时期,村民就栽桑养蚕,精于产丝。到明朝时候,此地生产的湖丝因为具备“细、圆、匀、坚”和“白、净、柔、韧”的特点而闻名四方。传说,清代康熙和乾隆两个皇帝身上的龙袍也是用“辑里湖丝”做的。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辑里湖丝”还与茅台酒同获金奖。 历史沿革
辑里村,原名七里村,在元代末形成村落,因为相距横街、马腰、南浔三地都为7里路而得名。后因为七里丝为清代康熙和乾隆两个皇帝身上的龙袍制定用料而被世人重视,七里丝的名称直到清康熙乙丑年(公元1685年)前后仍保持着原名。直至雍正初年(公元1723年)之后,古书上才有了“辑里湖丝,擅名江浙也”的记载。由此可推断,“七里”被雅化为“辑里”的时期当为康熙后期(公元1685~1722年),大概是南浔镇的丝商为赞美该丝所为。七里村也同时被雅化为辑里村!因“七”与“辑”发音相近,而“辑”又有缫织之意,因而这并不是无道理的雅化。“辑里村”,“耕桑之富,甲于浙右”、“蚕桑之利,莫盛于湖,尤以南浔为甲”,古人留下的赞扬之词,都是称赞浙江古镇南浔的耕桑业。南浔耕桑业又以“辑里湖丝”而闻名天下。辑里村历来就有“辑里湖丝甲天下”的美称,名扬中外。早在元末成村以后,村人们便培育优良品种,栽桑养蚕,精于生产湖丝。明中叶以后,南浔“辑里丝”便闻名国内。因辑里村的河水,东由在串珠湾雪(息)荡河,几经曲折,向西分流到辑里村的淤溪而澄清,故自然为缫丝取水提供了清水,常年取之不尽。加上辑里村人在制种、养蚕和缫丝工艺上不断摸索、不断改进,使所产的湖丝具备了“细、圆、匀、坚”和“白、净、柔、韧”等特点。明万历年间,逐步走向国际市场。杭州、嘉兴、湖州、苏州等地所产的蚕丝都冠以“辑里湖丝”外运,长时间盛销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