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郡

中国西汉至唐朝的郡的名称
交趾郡(越南语:Giao Chỉ quận),一作交[zhǐ]郡,中国西汉唐朝的郡的名称,位于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之后交趾中国独立,但中国、日本仍以“交趾”、“交阯”称该地的诸政权。北宋皇帝亦封统治越南北部的丁朝(Nhà Đinh)、李朝(Nhà Lý)皇帝为“交趾郡王”(Giao Chỉ Quận Vương )。[1]
前209年7月爆发秦末民变,南海郡太守任嚣下属的番禺县县令赵佗称王建立南越国之后,分象郡为交趾、九真二郡,属南越国四郡之一。前112年汉灭南越国,于南越国故地设置了十个郡,其中的交趾郡下辖羸县、安定县、苟[lòu]县、麊泠县、曲[yáng]县、北带县、稽徐县、西于县、龙编县、朱[yuán]县十县,治所羸。东汉治所龙编县。东汉汉献帝建安年间至东吴初期,交州太守士燮形成独立的割据政权。南北朝时,行政区划改变,至隋灭南陈后,重新设置交趾郡,下辖九县,郡治设于交阯县。唐朝武德五年(622年),交趾郡曰交州,其故地归属于交州,交阯县则为交州州治。[1]

沿革

公元前379年,越国(与越南没有半毛错关系)被楚国灭亡,越人形成若干分支,这就是我们讲过的“百越”,分布在了岭南地区(今天的江浙、两广,以及现在越南的北部地区)[2]
从公元前219年起,秦朝两次南伐,最终大将赵佗平定岭南,并建立了“南越国”,此时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南越国归汉。南越国仅仅存活了97年,在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今天越南北部地方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实施直接的行政管理。在之后的1000多年时间里,一直受到中国各朝代(汉朝、东吴晋朝南朝隋朝唐朝南汉和明)的直接管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