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读

吏读
吏读(朝鲜语:이찰),又称吏吐(朝鲜语:이토)、吏道(朝鲜语:이도),是在朝鲜文创制前,通过借用汉字的音和义来标记朝鲜语的一种特殊文字形式。据传由新罗神文王时期的学者薛聪创立,但实际上在此之前已有多份吏读碑文。薛聪的主要贡献在于对历代吏读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使其成为更规范的文字形式。在王氏高丽和朝鲜李朝时期,吏读主要用于官方和私人文书。[1]

发展背景

吏读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公元前四至五世纪,当时汉字已在朝鲜半岛广泛使用。到了七世纪,随着高句丽编写史书,汉字的应用变得更加普及。然而,由于汉文朝鲜民族固有的语言差异较大,难以直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尤其是一些特定的人名、地名、官职名等难以用汉字表达。因此,自三国时期起,人们开始创制借用汉字语音或含义的标记方法,这种方法后来被称为“吏读”。[2]

文字特征

吏读的特点在于其词语构成,其中实词多采用汉语词,但在句子中通常会遵循朝鲜语的语序,并加入用汉字标记的语法意义附加成分,这些附加成分在朝鲜语中被称为“吐”。吏读曾与汉文并行使用,直至朝鲜文创制后,这两种文字形式仍共同存在于官方和私人文件中。现存的吏读文献包括碑文、《大明律直解》及一些文书契约等,对于研究古代朝鲜语具有重要价值。[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