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辂

三国时期精通《周易》的曹魏术士
管辂(209年~256年),字公明,是三国时期曹魏术士,古代卜卦观相的祖师,[2]魏国平原郡(今德州市平原县小管庄)人。管辂和郭璞一同被称为风水学祖师。[1]陈寿将管辂与华佗杜夔朱建平周宣并称,誉之为“玄妙之殊巧,非常之绝技”。[3]北宋时,管辂被追封为“平原子”。[2]管辂生平集中见于陈寿和裴松之所著的《三国志》和《三国志注》。[1]
管辂出生在东汉末年的一个低级官吏家庭,父亲当过县令。[1]在八九岁时,管辂就喜欢仰观星辰,[4]成年后他精通《周易》、善于卜[shì]、相术、算学、懂鸟语、精射覆、明堪舆。管辂体性宽大,常以德报怨,主张以民为本、听天由命、善恶相报的思想。[1][2]初仕时,管辂为清河太守华表文学掾,后被冀州刺史裴徽聘为钜鹿文学从事,负责文件草缮的工作。冀州治所迁到钜鹿后,管辂升为治中别驾,负责管理官府的档案文件。正始九年(248年),管辂被推举为秀才。正元二年(255年),47岁的管辂担任为少府丞,正式做官。[1]三国志》中曾记载管辂预言自己将在第四个本命年去世,结果应验,[5]管辂于甘露元年(256年)二月去世,终年48岁,死后葬于今平原城西南周寨村西、尚庙附近。[1]
管辂一生著述甚丰,主要有《周易通灵诀》一卷、《周易通灵要诀》一卷、《破躁经》一卷、《占箕》一卷。托名管辂作的《管氏地理指蒙》和托名郭璞作的《葬书》都是风水学界的必读书。[1]历史上,与管辂相关的成语典故有:老生常谈、魂不守舍、要言不烦。[2]

人物生平

少年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