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脚下目(Ornithopoda)是一类鸟臀目恐龙的演化支,被称为鸟脚类,它们起初是小型、二足、快速奔跑的草食性动物,后来种类与体型都逐渐变大、变多,直到它们成为白垩纪世界里最成功的草食性恐龙之一,并成为北美洲的优势物种。[1] 描述
鸟脚下目的意思是“鸟脚”,源自希腊语ornithos(“鸟”)和pous(“脚”);这是指其特征性的三趾脚,尽管许多早期形态保留了四趾。它们还被描述为缺乏体甲、没有发展出角质喙、具有延长的耻骨(最终延伸到髂骨之外),以及下颌缺少一个孔(下颌窗)。一些鸟脚类和相关的角鼻类恐龙在肋骨外侧有薄的软骨板;在一些情况下,这些板会矿化并化石化。这些肋间板的功能尚不清楚。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与高棘龙、奥斯尼尔龙、帕克龙、塔伦考恩龙、蒂斯塞洛龙和大爪龙等一起。[2] 形态特征
鸟脚下目的主要进化优势是逐渐发展出了一种咀嚼器官,成为非鸟类恐龙中发展最复杂的,可与现代哺乳动物如家牛相媲美。它们在鸭嘴龙科时达到顶峰,而与其他恐龙一起在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中灭绝。所有大陆都发现了它们的踪影,虽然在南极洲发现的化石还未命名,而它们在南半球通常是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