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举孝廉-抖音百科
举孝廉是汉代在继承战国及秦朝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摸索出来的一套人才选拔方式,形成于西汉汉武帝年间,是察举制科目中的常科之一。[1][2][3] 公元前188年,吕后执汉政时曾下诏“初置孝弟力田二千石者一人”,这一时间是汉代举孝廉制度的发端。[4]汉武帝时,鉴于郎官制度的人才选择面过窄和早期察举制的不定时,采用董仲舒的建议设置了举孝廉制度。[3]《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孝廉制度由此开始。[1]汉武帝时期,奖察举分岁举和诏举两类,举孝廉就是常科岁举的科目。孝廉始为孝与廉两科,后来连称为一科。[5]西汉时察举制日趋兴盛,到了东汉,孝廉、秀才等科已经成为士人入仕之正途。[6]东汉时期,孝廉的人数改成以人口为单位,人口不满十万的郡,三年举一个孝廉;不满二十万的郡,两年举一个孝廉。边疆地区的郡则适当放宽。[2]东汉光武帝时期 ,察举制出现了变化,规定“授试以职”,就是说对于举孝廉,举主应该先委以一定职务,合格者才能举至中央。[6]永元元年(公元89年),东汉和帝下诏,因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规定郡口十万以上每年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每两年举一人,五万以下每三年岁举一人。[4]东汉末年,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已被豪门贵族所操纵,很难继续为朝廷选出具备真才实学、能服务政治统治的人才。[7]由于政治腐败,孝廉名额基本被各郡里的大门第之家所垄断,举孝廉制度名存实亡。[3]黄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制定了九品中正制。隋文帝取代北周之后,为了防止“关陇集团”等士族势力过分强大,威胁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实行了“偃武修文”的政策,废除了士族赖以维系的选举工具——察举制。随着科举制的确立,九品中正制被废止,举孝廉也随着察举制的废止正式退出历史舞台。[7][8]但明清时期的举人仍俗称孝廉。[3] 举孝廉”的逐渐推广对汉帝国政治所产生的影响,使汉代政治本质起重大变化。[1]“举孝廉”制度的推行,成为政府选拔和储备人才、扩大政权基础与增加政治活力的有效方式。通过“举孝廉”制度选拔人才来填补政治空间,成为汉武帝时代的必然之选。[1]同时,“举孝廉”使孝子有出仕之路,还可以免除赋税力役,为了获得孝子的美名,一些人超越正常的孝行规范,试图以更极端的行为来引起社会和朝廷的关注。于是,从汉朝开始,孔孟的孝被扭曲了,形成了愚孝、假孝的陋俗。其表现,一是欺世盗名,二是惊世骇俗。[9] 历史沿革
产生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