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痛史》(朝鲜语:한국통사)是由韩国近代学者朴殷植撰写的一部断代史作品,书中详细记述了从1864年至1911年间朝鲜半岛的历史事件,重点描述了韩国逐渐走向灭亡、最终沦为殖民地的历程。这部作品最初于1915年在中国上海出版,是首部由韩国人撰写的韩国近代史著作,采用汉文书写,系统而详实地记录了相关时期的重大事件,尤其强调了日本对韩国的侵略行为及其带来的痛苦。每个章节都包含作者的评注,最后一章专门总结,体现了作者鲜明的“国魂史观”。该书对于研究韩国近代史与民族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1]
创作背景
20世纪初期,随着韩国爱国启蒙运动的发展,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随之出现了一股以民族主义视角重构韩国历史的潮流,从而催生了民族主义史学。朴殷植和申采浩被视为韩国民族主义史学的奠基人,其中申采浩侧重研究韩国古代史,而朴殷植则在1911年逃往中国后开始了他的历史研究生涯。当时,韩国已经通过《日韩合并条约》在1910年被日本吞并,身为一位爱国的知识分子,朴殷植对此深感痛心,认识到历史对于维护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于是,他开始收集历史资料,并编写了《略纪便览》(现存于韩国学中央研究院藏书阁),这是后来《韩国痛史》的基础。在他逃亡至中国后,于1914年完成了《韩国痛史》,并在次年由上海大同编译局出版,署名为“太白狂奴”,并请中国著名思想家康有为为其作序。朴殷植在《韩国痛史》中明确提出了“国魂史观”,认为一个国家由国魂和国魄两个方面组成,其中国魂包括国教、国学、国语、国文、国史,而国魄则涵盖钱粮、军队、城市、船只、武器装备等方面。他认为国魂不会随着国魄的消亡而消失,因此国魂更为重要,即使国魄丧失,只要国魂仍在,国家就有希望。他在书中写道:“岁月如梭,时不待我,若我不承担这份职责,那么拥有四千多年文明的古老国度也将像渤海国一样,不仅亡国而且失史吗?纵使天下人都嘲笑我们野蛮无知,又有何辩解呢?然而,四千年的全部历史,不是我这样见识浅薄的人能够胜任的,也不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工作,这就需要有能力的人来承担。在我亲眼见证的最近一段历史中,我勉强为之,从甲子年到辛亥年,共分为三个部分一百四十四章,命名为‘痛史’,不敢自称正史。希望我的同胞们能视之为国魂的寄托,切莫抛弃。”这段话可以说是朴殷植创作《韩国痛史》的动机。首先,他是为了保存韩国的历史,其次,他在尚未具备条件完成四千年通史的情况下,先写了这部断代的“痛史”,即他一生亲历的韩国亡国史;最后,他写作“痛史”是为了保护韩国的“国魂”。总的来说,基于民族主义的“国魂史观”贯穿了整部作品。1919年“三一运动”后,朴殷植又开始创作《韩国独立运动之血史》,并于1920年由上海维新社出版,该书进一步阐释和发展了“国魂史观”,可视作《韩国痛史》的姐妹篇。[2]
内容简介
《韩国痛史》的书名可能受到了中国清末小说家吴趼人所著《痛史》的影响,后者讲述了南宋的亡国故事,而《韩国痛史》则记载了韩国的亡国史。该书并未局限于传统的史学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等形式,而是以一个事件或主题为单位,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章节,叙事清晰,前后连贯。这种方法既不同于纪事本末体中各独立篇章的事件叙述,也不同于编年体单纯按年代排列史实,而是探究历史发展的过程和原因的现代史学方法。每一章节除了客观的叙述外,还包括作者以按语形式发表的评论性文字,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事件或主题的本质以及作者的观点。《韩国痛史》的主题时间段是从1864年朝鲜高宗登基到1911年的“105人事件”,除此之外,书中还包含了朝鲜半岛的地理、历史概述和插图。正文前有康有为所作的序言,书尾附有作者撰写的“结论”,提升了全书的主题,可谓画龙点睛。全书使用流畅的汉语文言文撰写,总计约15万字,由1册3编114章组成。第一编由“地理之大纲”和“历史之大概”两章构成,介绍了韩国的地理和历史,为后续内容奠定了基础;第二编共有51章,讲述的是从朝鲜高宗登基到俄馆播迁期间的历史,作者以兴宣大院君摄政作为“痛史”的起点,生动再现了这一时期的动荡局面。第三编占据了全书近60%的篇幅,涵盖了从大韩帝国成立到日韩合并后的“105人事件”,即正式展现了韩国灭亡的过程,对日本侵略韩国的各种罪行进行了详细的揭露。尽管《韩国痛史》主要谴责了日本的侵略行为和颂扬了韩国人的爱国运动,但它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作者认为对民族有害的文化、团体或个人进行了强烈的批评,以便让韩国人在阅读此书后不仅能记住对日本的憎恨、激发爱国热情,还能从中汲取亡国的教训。朴殷植在其后期的作品《韩国独立运动之血史》中对《韩国痛史》中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改,比如对开化党和东学党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