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

用生物自然的方式和手段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
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是采用寄生、病原性天敌或者捕食等生物自然的方式和手段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3][1]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利用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的国家,《南方草木状》《岭南录异记》等古籍中都曾记载用黄獠蚁来防治枳橘害虫。[3][4]19世纪80年代,昆虫学家柯贝尔利用澳洲瓢虫解决了吹绵蚧的危害,拯救了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的柑桔生产业,这一成功事例被称为“柯贝尔治虫法”,推动了世界范围内以天敌治虫的广泛研究与应用。[5]1893年,欧洲植物病理学奠基人Dr.Carl Freiherr von Tubeuf首先提出生物防治的概念。[a][1][3]19世纪8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生物防治发展迅速。二战后,随着有机杀虫剂出现,人们开始依赖化学农药,化学防治成为治虫防病的主要办法。[3][5]20世纪60年代,人们开始意识到滥用化学农药造成的生物及人体危害。人们开始重视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制成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的生物农药,并越来越注重用微小生物来防治病虫、杂草,已经利用工厂化方法生产这些生物农药,使生物防治与化学农药防治、农业防治等一样可以普遍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3][5]
生物防治主要包括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及其他有益动物的利用。近年来发展的利用害虫不育性,利用自然的或人工合成的昆虫激素防治害虫也被归入生物防治内容中。[6]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安全、环保,对环境以及人类的危害较小,是一种绿色、无污染的防治方法,但目前防治效果并没有化学防治那么快,需要一个较长的生长周期。除此之外,能够利用生物防治控制的害虫数量和种类有限。[3]

发展历史

人类利用天敌去防治害虫的历史相当悠久,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利用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的国家,晋代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载:“交趾人以席囊贮蚁街市者,其巢如薄絮,囊皆连枝叶,蚁在其中。并巢同卖。蚁赤黄色,大于常蚁。南方枳橘无此蚁,则其实皆为群蠹所伤,无复一完者矣。”唐代刘恂《岭南录异记》(约公元877年)也有类似记载。上述文献所载“蚁”,据考证很可能就是在广州地区附近橘农用来防止枳橘害虫的黄獠蚁,后期文献又记载了许多利用益鸟和益虫防控病虫害的例子,如利用养鸭来防控稻田里面的蝗虫和蟛蜞,并一直沿用至今。但这项技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因客观因素未能进一步发展。[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