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蕃

三国时期吴国天文学家
王蕃(228—266年),字永元,庐江(今安徽庐江西南)人,三国时期吴国天文学家、数学家。[1]王蕃历任吴国尚书郎、散骑中常侍夏口监军、常侍等职。他依据张衡学说,结合观察天文实践,重制浑天仪,用勾股定理求出圆周率3.1555,提高了测定黄赤交角的精确性。其制造的浑天仪既灵巧又实用,在“浑仪”上标明地球日月星辰的运行,从而说明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节气,以及何时昼长夜短,何时昼短夜长,何时昼夜相当,并由此制订历法。撰有《浑天图记》、《浑天象说》。所著《考度论》载入《晋书》、《天文志》和《宋书》。《三国志·吴志》称他“博览多闻,兼通术艺”。因其性情耿直,不愿对昏君俯首听命,不肯巴结佞臣,吴甘露二年(公元266年),被吴国暴君孙皓无故杀害,死时年仅39岁。王蕃依据张衡学说,重制浑天仪,并用勾股定理求出圆周率3.1556,非常接近“祖率”。[2][1][3]

人物生平

蜀人称赞

王蕃,庐江人,由于此时松兹属庐江郡,治皖(今潜山梅城镇)故有潜山县人和庐江西南人之说,松滋县(今宿松)位于潜山西南。而且清安庆府志、宿松道光志、民国志皆记载为宿松人。[1]
王蕃博览多闻,兼通历法、六艺。起初担任尚书郎,后来辞官而去。吴景帝孙休即位后,王蕃与贺邵薛莹虞汜一同担任散骑中常侍,加授驸马都尉。当时社会评论认为王蕃很清雅。朝廷派遣王蕃出使蜀国,蜀国人都很称赞他,回朝后担任夏口监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