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伯华

中国中医学家
孔伯华(1884年-1955年),现代医学家,原名繁棣,号不龟手庐主人,山东曲阜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孔伯华医术高超,名列中国四大名医之一,倍受各界人士尊重[1]
孔伯华幼年时攻读经书,随其父宦游各地,后又因母病,于是立志学医。1900年,他移居至河北易州行医,与名医狄虎堂等人交善。1905年,孔伯华在北京外城官医院任职,与当时名医张菊人、陈伯雅等共事,切磋学问。[1] 1930年,孔伯华与萧龙友合力创办了北平国医学院(院址在西单北白庙胡同),萧为董事长,孔为院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伪政权企图接管北平国医学院,软硬兼施,威胁利诱,1943年,孔伯华与萧龙友毅然停办学校。1949年,他担任中华医学会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副主任,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2]1955年3月10日,他在出诊过程中身体突然感到不适,便回家调养,一病不起,享年71岁,[1]周恩来总理亲自担任治丧委员会主任委员,亲往寓所吊唁。[2]
学术上,孔伯华主张病必求其本,临证注重湿与热,以善治温热病著名,更以善用石膏一药,为医林所景仰。[2]孔伯华与萧龙友、施今墨、汪逢春三人并称为京城四大名医,[3]对中医发展做出了贡献。孔伯华的著作有《传染病八种证治晰疑》《孔伯华医集》等。[4]1985年,为缅怀孔伯华对中医学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在全国政协礼堂隆重纪念祖父诞辰100周年活动,参加会议的有全国政协副主席杨静仁、北京市副市长白介夫、卫生部副部长胡熙明等领导同志及知名人士于若木、朱仲丽等及亲属等200余人。[5]

人物经历

孔伯华,孔子第七十四代后裔,是我国近代一位具民族气节的中医学家和中医教育家,京城四大名医之一。先生于1918年率队深入农村开展防疫工作,成绩卓著;1929年赴南京汪精卫取消中医进行斗争;同年在北京与四大名医之一萧龙友先生合力创办北平国医学院,艰苦办学、历时十三载,培养学生700余名,多成为中医骨干人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