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什尔里

艾什尔里
艾什尔里(873年-935年),伊斯兰教逊尼派教义学家,伊斯兰辩证神学的奠基者,艾什尔里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对西方也有一定的影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和犹太哲学家迈蒙尼德的《迷路指津》都对此有所评述。[1]杨克礼

人物经历

艾什尔里出生于伊拉克巴士拉的一个阿拉伯贵族家庭,其家族背景显赫,祖先曾参与过阿里和穆阿维叶在隋芬之战中的仲裁工作。他在传统伊斯兰教育的基础上,广泛游历巴格达库法等地,向多位名师求学。他曾是穆尔太齐赖派的重要学者,但在四十岁左右时,因与导师祝巴伊在安拉前定问题上的分歧,公开宣布脱离该派,并转而支持罕百里派的教法学说。此后,他定居巴格达,致力于研究和推广正统派教义学,并撰写了多部批判穆尔太齐赖派和其他异端学说的作品。尽管他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未得到正统派的认可,但经过后世的发展,尤其是巴格达迪安萨里的推动,他的学说最终成为了占据主导地位的伊斯兰神学-哲学体系。[2]

学术贡献

艾什尔里的一生著作丰富,现存作品包括《宗教原理的阐明》《伊斯兰教学派言论集》和《左道通砭》等。他的学术成就在于将哲学与宗教相结合,试图调和信仰与理性的冲突。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如真主的全能性、世界的偶然性以及《古兰经》的永恒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