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供是中国民间祭祀用盛供品的五件器皿。又称泰山五供、佛前五供。由香炉一只、烛台与花觚各一对,五件器皿成一套,合称五供。[1]
基本含义
五供,中国民间祭祀用盛供品的五件器皿,又称泰山五供、佛前五供。由香炉一只、烛台与花觚各一对,五件器皿成一套,合称五供。五供摆放于宗祠庙宇,祭奠先祖(或信徒供奉神、佛)用来安放香、花、灯、水、果等供品。玉石、铜、锡、瓷、珐琅等各种材质的五供均可见到,大多工艺考究、造型古朴。道教中,也称五供为五献。在拜表、炼度、施食等仪式中都有五供一节。其法乃是将五种献祭品,即香、花、灯、水、果献于神坛之上,道士称:五献皆圆满,奉上众真前,志在求忏悔,亡者早升天。[2]
材质分类
玉石、铜、锡、瓷、珐琅等各种材质的五供均可见到。五供按照材质分为三种,一种为石五供,设于陵园明楼前,由香炉一、烛台二、花瓶二组成。另一种为青色琉璃五供,置于正殿中,为殿内陈设品,如思陵。再一种为黄色琉璃五供,置于地下宫殿中殿,为地宫陈设品,如定陵。其中锡材质五供为唯一收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还有在制作的工艺。铜质五供和玉质都是参考其他非外形组合而成。[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