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县

中国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辖县
1
4
卓尼县是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下辖县,[9]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甘肃南部,甘南州东南部,地处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带,长江和黄河流域、农耕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区,总面积5139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卓尼县辖11个镇、4个乡,常住人口9.35万人,有藏族汉族回族土族等10多个民族,其中藏族人口占71.1%。[10]
卓尼县大部分为中低山地形,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貌以高原丘陵为主,属高原性大陆气候,天然林分布广泛,矿产资源有铅、锌、锑、金、汞、铁、大理石石灰石、洮砚石等。[7]卓尼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居住。夏、商、周时期,卓尼属雍州之域。三国分鼎,县境初属魏雍州之地。唐代,卓尼县境属陇右道所辖。明代改行省为布政使司,下领府、州、县。道光二十年(1840年),卓尼土司辖境除今县境外,还有今迭部全境。1953年10月1日,成立卓尼县,隶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11]
卓尼县是中药材种植基地和畜牧农业基地,也是清洁能源产业和民族特色工艺品基地,还是文化旅游发展推广中心。[12]2023年,卓尼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64亿元,增长7.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亿元,增长3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亿元,增长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796元,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617元,增长8.5%。[6]
卓尼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流传于卓尼县洮砚、藏巴哇一带的“巴郎鼓舞”(藏语称“莎目”),在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格毛”服饰是吐蕃时期西藏农区藏族服饰的遗存,在2011年被列入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14]。此外,卓尼县洮砚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15]卓尼县风景名胜有卓尼禅定寺、肋巴佛纪念亭、大峪沟、古刹贡巴寺、柏香山、神女湖等。[7]2017年12月,卓尼县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2018年9月25日,卓尼县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2019年4月28日,卓尼县经甘肃省政府批准正式退出贫困县。[12]

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