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

古代行政区划
江州是中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始于西晋,沿置至元朝。[1]
西晋元康元年(公元 291 年),晋惠帝司马衷从扬州分出 7 郡、荆州分出 3 郡,设置“江州”,此时“州”属一级政区。永兴元年(公元 304 年),从武昌郡庐江郡析出三县设寻阳郡,江州辖郡达 11 个,州治在寻阳郡柴桑县,所辖地域包括今江西省全部、福建省大部、湖北省东南角、湖南省东南角。[1][2]
东晋起,江州辖境逐渐缩小,南朝陈光大二年(公元 568 年)以今江西省全部为“江州”。唐、宋、元时期,江州政区缩减至今江西北部区域(今江西省九江市)。至正二十一年(公元 1361 年),朱元璋攻下江州,改江州路九江府[1][2]
江州在古代全国战略、经济及地区行政区划上地位重要。[2]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江州即指此地。[3]梁元帝萧绎曾任江州刺史。[4]元末,陈友谅称帝,定都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5]江西省九江市保存有完整的“浔阳楼”,为宋江题反诗之处。[6]

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