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足动物

无脊椎动物
腕足动物是一类曾广泛分布于远古海洋中的数量众多、多样性高、分布广泛的无脊椎动物。它们在地球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包括奥陶纪末和泥盆纪晚期的灭绝事件,以及二叠纪末的史前最大规模的一次大灾变。尽管遭受重创,腕足动物依然顽强生存至今,虽然现在它们在无脊椎动物中只是少数族群。腕足动物的演化史波澜壮阔,通过研究它们的历史,我们可以窥见地球生命的兴衰过程。[1]
腕足类可能最早出现于5.4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是一种海生且营底栖固着方式的无脊椎动物。它们的个体大小一般在5毫米到10厘米之间,外形多呈卵形或椭圆形,具有两瓣几丁质钙质的外壳。腕足动物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与双壳类有较大区别。腕足动物门分为三个亚门:舌形贝亚门、骷髅贝亚门和小嘴贝亚门,每个亚门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生活习性。[1]
古生代的腕足动物广泛分布于水深不超过200米的陆表海、缓坡和平坦海底上。然而,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后,腕足动物的丰度和多样性锐减,其在海洋生态系统的优势地位已被其他软体动物取代。现生腕足动物的分布范围呈现出碎片化和边缘化的特征。中国的腕足动物研究历史悠久,成果丰硕。[1]

基本内容

腕足动物是生活在海底的一大类有壳的无脊椎动物,它们的两瓣壳大小不一样,壳质钙质或几丁磷灰质。腕足动物在幼虫期要度过几天到两个星期的时间营浮游生活,然后长出肉茎附着于海底营固着生活,不过也有一些种类是以次生胶结物或壳刺固着于海底或自由躺卧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