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国际风筝会是由国家体育总局、国际风筝联合会和潍坊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自1984年4月1日举办首届,已成功举办过四十一届,每年的四月第三个周六都会举办一年一度的“潍坊国际风筝节”。[1][2][3] 潍坊素有“鸢都”之称,是中国风筝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最大的风筝产地,世界上70%以上的风筝都是出口自潍坊。[1]潍坊的风筝以其独特的题材, 生动的艺术造型,精巧的扎制工艺,鲜明的民间色彩,突出反映着潍坊风筝的地方特点,历来受到中外风筝爱好者的青睐。[4]2006年6月,经国家文化部批准“潍坊风筝”被正式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当地政府也非常重视风筝的继承和发展,建造了专门的风筝博物馆,自1984年开始,每年的4月20号都会举办一年一度的“潍坊国际风筝节”。[4] 历史发展
潍坊是风筝的重要发祥地。[5]潍坊风筝节(会)于每年四月的第三个周六在潍坊举行。[6]早在20世纪30年代,潍坊就曾举办过风筝会。[1]1933年春,当时的潍县县政府根据民众要求,决定举办潍县风筝赛会,并宣布每两年举行一次。首届风筝赛会于当年的4月5日开幕,全县共有80只风筝参加了比赛盛会。后来分别于1935年、1937年举行了潍县第二 届、第三届风筝赛会。这也是潍坊风筝由自发式民间娱乐活动转向有组织的官办正式比赛的重要发展过程,并促进鼓舞了潍坊风筝的发展,激励了风筝扎制技艺的不断提高。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1938年潍县沦陷。在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情况下,潍县风筝赛会被迫停办。[7] 1984年4月1日,在美国友人大卫·切克列的热心帮助和山东省旅游局及潍坊工美的大力支持下,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拉开帷幕。[1]11个国家和地区的18个风筝团体共185人与会。[8]1986年3月,民间艺人杨同科与儿孙共同创作了长达350米的龙头大蜈蚣风筝,成为第三届潍坊风筝会场上的焦点,引起了全国全世界的关注,蜈蚣头风筝也成为潍坊风筝的象征性代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