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礼,男,1931年4月4日出生于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平山乡,抗战老兵。[1][2]
陈友礼1岁时母亲去世,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抚养。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友礼在逃难过程中与爷爷奶奶失散,之后独自跟随大批难民流亡。1942年,他被中国远征军第5军200师一名马夫收留,部队领导见他懂事肯吃苦,将其安排到第200师给一位连长担任勤务兵。此后,陈友礼随部队参加滇西公路惠通桥的怒江保卫战,并参与收复松山、龙陵、南天门等地区的战斗。[2]1950年,陈友礼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1955年,他转业回到贵州省赫章县老家,成为一名农民。2025 年3月,陈友礼接受了开屏新闻记者的专访。[1][2]
人物经历
1931年4月4日,陈友礼出生于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平山乡。[1][2]他1岁丧母,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七八岁时,他开始帮邻寨人干活谋生。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友礼在逃难中与爷爷奶奶失散,此后独自跟随大批难民流亡,生活颠沛流离。[2]
1942年底,年仅11岁的陈友礼找到中国远征军驻地,申请参军入伍。最后,陈友礼被中国远征军第5军200师一名马夫收留,陈友礼协助马夫放马。后来,部队的领导看到他听话懂事且肯吃苦,将其安排在第200师给一位连长当勤务兵,由此开启军旅生涯。随后,陈友礼跟随部队参加在滇西公路惠通桥的怒江保卫战,又跟随大部队趁机收复松山、龙陵、南天门等地区。[2]1950年,19岁的陈友礼跟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开启了保家卫国的三年磨练,[1]至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1955年,陈友礼转业回到贵州省赫章县老家,成为一名普通农民。2025年3月,陈友礼接受了开屏新闻记者的专访。[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