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评价[1]是指对某一地区或流域的水资源数量、质量和利用情况进行评估的过程。这一工作的核心在于研究区域内大气降水[2]、地表水、地下水[3]、污水及过境或外调水等水源,同时考虑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环境用水和生态用水等多种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水资源评价的结果对于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水利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任务与背景
水资源评价的任务是科学分析区域或流域水资源的特点,准确把握其在数量、质量等方面的特点,并预测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评价过程应当遵循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水量水质统一评价、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统一评价的原则。评价工作的基础包括了解区域内的自然概况,如降雨、蒸发等的时间空间变化规律,以及社会经济现状,如人口、工业、农业产值等。此外,还需要掌握水利工程及水资源利用现状,包括水库数量、大小、分布、水资源系统等情况。 国内外情况
中国的水资源评价工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当时开展了全国第一次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然而,由于近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加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原有的评价成果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因此,有必要对水资源进行全面而深入的重新评价。国外对水资源评价的认识不尽相同,美国将其视为对水资源进行有分析的估价,不仅涉及数量和质量,还涵盖需水量分析以及与土地利用、社 会、政治、经济和法律因素的相关性。美国的水资源评价工作始于1840年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评价范围不断扩大,涵盖了多种用途的用水量估算,并提出了水资源分区和长期需水规划。相比之下,前苏联的水资源评价工作则相对狭窄,更多关注的是水资源的物理属性而非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