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浪蛤(拉丁学名:Spisula solidissima[1]),为帘蛤目、蛤蜊科、浪蛤属的一种底栖双壳类,[1][6]是中大西洋湾大陆架生物群落的优势种,也是重要的商业捕捞物种。[7] 大西洋浪蛤壳体坚硬,呈卵圆形,壳表黄白色,被覆薄层黄褐色角质层。平均体长为5-8.5厘米,[2]最大壳长可达22厘米。壳面除细小不规则放射肋外整体平滑。铰合部齿突多呈锯齿状,此特征在幼壳中尤为显著,壳瓣闭合时壳口间隙微小。[3]其原产地是北美大西洋近海海域,[4]成体多栖居于中粗砂至砾石底质,[3]其栖息深度范围覆盖8至66米水深区。[3]其为滤食性双壳类,通过水管水交换滤取水中的小型浮游生物、有机碎屑作为食物。卵生,采用体外受精方式, 雌雄异体,且雌雄比例接近1:1。[5] 大西洋浪蛤的生长速度快,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它被视为美国最具养殖潜力的经济贝类之一。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苗种生产,并尝试了小规模的养殖,它也被引入并在中国等国进行养殖。[4]
历史
大西洋浪蛤的生长速度快,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它被视为美国最具养殖潜力的经济贝类之一。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苗种生产,并尝试了小规模的养殖,它也被引入中国。[4]在中国,大西洋浪蛤的人工育苗于1999年5月在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清江试验场首次获得成功。到了2000年,在1999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验规模,并于2000年7月成功出苗3毫米至5毫米的稚贝37.46万颗。[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