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族志

唐代高士廉主编的著作
《氏族志》是唐代高士廉等人编纂的记载宗族谱系的著作,旨在勘正姓氏,修订门阀世家的地位高低。该书以李唐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山东氏族崔民干被降为第三等。《氏族志》的刊正提高了李氏皇族的地位,扶植了庶族地主,压制了旧士族势力,加强了皇权。[1][2]
《氏族志》的主要内容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王妃、主婿都取当世勋贵名臣之家,不再尚山东旧族;二、“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低作等级”;三、颁布“试励氏族婚姻诏”,强调山东氏族和朝臣要明确嫁娶的次序,必须遵照礼仪典章。[3]

创作背景

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对宰相房玄龄谈到近代士族卖婚弊病时,提出了“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的建议,接着就下令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负责修订,以便“刊正姓氏”,撰为《氏族志》一书,打破了以往纯以郡姓作为门第等差的传统,具有进步因素,也是符合当时新旧士族阶级变化状况的。
唐初士族,主要有四个地域集团,并各有所尚:山东士族尚婚娅,江左士族尚人物,关中士族尚冠冕,代北士族尚贵戚。关陇集团入隋后开始解体。李唐起自关中,唐初关陇集团消失。江左和代北士族,至唐朝已经没落;以崔、卢、郑、李、王为首的山东士族,虽经农民战争打击,但根深蒂固,到唐朝时,仍有一定势力。唐太宗的大臣房玄龄魏徵都争相与山东士族联姻,山东士族依然保持着他们的社会地位。士族势力的强大,对皇权不利,唐太宗尤其不能容忍山东士族凌驾于皇族之上。为此,他命高士廉等刊正姓氏,修撰《氏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