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录

西游录
《西游录》是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耶律楚材,即元代湛然居士。中国元人关于西域见闻的游记。作者为元代著名政治家和学者耶律楚材,成吉思汗左右员外郎契丹族,辽皇族后裔。13世纪初叶,成吉思汗率军20万西征中亚花刺子模国,耶律楚材以书记官和星相占卜家的身份应召前往。1218年3月,他自永安出发,过居庸关,经武川,出云中(今大同),到达天山北面成吉思汗营地。翌年随军西行,越阿尔泰山,过瀚海,经轮台、和州(即古高昌),更西行经阿里马、虎司斡鲁朵、塔刺思、讹打刺、撒马尔罕,到达花剌子模国首府今布哈拉。行程6万里。耶律楚材在西域达6年之久,东归4年后写成《西游录》,共上、下两篇。

内容简介

上篇记西行道路、山川、物产、城市等,如“寻思干乃谋速鲁蛮种落梭里檀所部者也。蒲华、苦盏、讹打剌域皆[nài]焉”,对了解13世纪新疆及中亚 伊斯兰教各民族的概况有参考价值。下册以居士和客人对话形式,借此批驳长春真人。本篇录自向达校注《西游录》。它作于1228年。末书“燕京中书侍郎宅刊行”,表明最早是自印本。据作者1229年为《西游录》写的自序说,他从征回燕京后,许多人向他询问西域的情形。他烦于一一应对,便写了《西游录》。《西游录》分上下两部分。“上”记行程,“下”答问题,较多地介绍了长春真人丘处机在西域的情形及异同。耶律楚材佛道双修,长春真人信道,答问中驳论较多。这里只选其“上”。
上篇行程
1218年春,耶律楚材离开北京永安(今香山)故居,取道居庸关,经过武川(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云中(今山西大同市),北越天山(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北的大青山),过沙漠,抵达克鲁伦河畔晋见成吉思汗。1219年成吉思汗大军西征,过金山(今阿尔泰山);时逢盛夏,金山积雪,成吉思汗命凿冰开路度师。金山南隅有回鹘都城别石把,唐代称为翰海军。城西北几百里有翰海(大戈壁沙漠)。城西二百余里有轮台县。城南五百里为和州,唐代称为高昌,高昌城西有五端城,唐代为于阗国(今新疆和田),产乌白玉。过翰海军(别石把)千里许,抵达不剌城(今新疆博乐市),城南阴山横亘,山上有湖,周围七八十里(今赛里木湖)。过阴山抵达阿里马城,多野苹果林擒,西域人称林擒为“阿里马”。西行抵达亦列河(今伊黎河)。河西为西辽都城虎司窝鲁朵。西数百里为塔剌思城,再西南四百余里有苦盏、八普、可伞、芭榄等城。苦盏产大石榴,芭榄城产芭榄而得名;八普城产大西瓜,最大的重五十斤重,甘甜可口。去芭榄西北五百里,有讹打剌城。此城主曾杀成吉思汗使者及数百商人,导致成吉思汗西征讨伐。由讹打剌城往西千余里,为大城寻思干(撒马尔罕),肥沃土地之意;西辽称为河中府。撒马尔罕富庶,通行金币、铜币。城周几十里园林遍布,“家必有园,园必成趣。飞渠走泉,方池园沼,柏柳相连,桃李连延”。城西六七百里为蒲华城,蒲华西有阿姆河,河西流入海。河西有五里犍城、班城。由此入北印度,土产甘蔗,土人以此酿酒、熬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