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咳嗽

内伤咳嗽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疾病,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痰声并见,故以咳嗽并称。中医咳嗽病名最早见于《内经》:“五气所病……肺为咳”。明代张介宾执简驭繁,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以余观之,则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但于二者之中当辨阴阳,当分虚实耳。”内伤咳嗽是因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所致。有肺脏自病,也有他脏先伤而病及于肺者,最终均导致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调而引起咳嗽,内伤咳嗽尤以肺、肝、脾三脏的失调最为常见。病程一般较长,起病缓慢,病势[chán]绵,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

病因病机

  • 内伤咳嗽总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所致,可分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身两类。《素问》书: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它脏及肺由于饮食不调者,可因嗜食烟酒,烟酒辛温燥烈,熏灼肺胃;或因过食肥甘辛辣,酿湿生痰;或因平素脾运不健,饮食精微不归正化,变生痰浊,肺脉连胃,饮邪上干,乃生咳嗽;或因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日久气郁化火,因肝脉布胁而上注于肺,故气火循经犯肺,发为咳嗽。肺脏自病者,常因肺系疾病迁延不愈,阴伤肺耗,肺的主气功能失常,以致肃降无权,肺气上逆而为咳。《医学心悟》:“咳嗽属金,譬如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之火自内攻之则鸣。”内伤咳嗽的病理因素多为“痰”、“火”,而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因咳嗽反复发作,迁延日久,正气不足,脏气多虚,故病机上又有虚实夹杂,正虚与邪实并见。
  • 1.痰湿咳嗽
  • 由饮食生冷,嗜酒过度,损伤脾胃,或过食辛辣刺激,伤及脾胃,脾失健运,不能输布水谷精微,酿湿生痰,壅遏肺气,肺气不利而发为本病,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道理
  • 也可由饮食不洁或不节,过食肥甘厚腻、辛辣生冷食物,损伤脾胃,酿湿生痰,又可因外邪犯肺,痰湿合邪,久蕴化热,则可表现为痰热咳嗽,于阳盛体质之人更多见。
  • 因肝脉布胁肋,上注于肺。肝气生发,肺气肃降,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则人体气机升降正常。若因情志抑郁,肝失调达,气郁化火,火气循经上逆犯肺,肺失肃降,则致咳嗽,即常说的“木火刑金”。
  • 4.阴虚咳嗽
  • 咳嗽日久,或过食温燥之品,或素体阴虚之人,肺阴不足易致虚火上炎,灼津为痰,肺失濡润,气逆而咳,或肾阴亏虚,虚火上炎,灼伤肺阴,肃降无常。
  • 久咳伤肺,或平素体弱,肺气不足,或脾虚运化不健,水谷精微不能上荣于肺,肺气日虚。肺气亏损,肃降失司上逆为咳。肺气虚卫外不固,[còu]理不密,易受外邪侵袭,内外合邪,则咳嗽易发。
  • 6.阳虚咳嗽
  • 素体畏寒怕冷之人,阳虚不运,气化不利,水饮内停,上逆犯肺而为咳,或肾气虚弱,气失摄纳而上逆为咳。

临床表现

  • 临床以反复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病程较长,也可由外感而诱发。不同的证型咳嗽有不同的特点:有晨起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痰出咳减者;有午后、黄昏咳嗽加重,或夜间有单声咳嗽,咳声轻微短促者;有夜卧咳嗽较剧,持续不已,少气或伴气喘者,为久咳致喘者;有咳而声低气怯者,有洪亮有力者;有饮食肥甘,生冷加重者;有情志抑郁加重者。其次痰的色、质、量、味:有咳而痰少者;有咳而痰多者;有痰白而稀薄者;有痰白质黏者;有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状者;有咯吐血痰者;有脓血相兼者;有咳嗽、咯粉红色泡沫痰,咳而气喘,呼吸困难者;有咳痰有热腥味或腥臭味者等。
  • 内伤咳嗽若失治误治,反复病久,还可能进一步加重发展成为喘证肺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