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钦茂

中国渤海国的第三代君主
大钦茂是渤海国第三代君主,谥号文王,在位期间737年至793年,年号为大兴。他在任期间,渤海国的版图扩张至当代中国吉林省春,大力发展文化。[1]并因协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获得晋封为渤海国王。[2][3][4]贞惠公主、贞孝公主的墓志铭称大钦茂为大兴宝历孝感金轮圣法大王。[5][6][7]

生平

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大武艺去世,由于世子大都利行早逝,渤海政务,由大钦茂主持。开元二十六年,唐遣内侍段守简使渤海,册封大钦茂为渤海郡王、左骁卫大将军(一作左金吾大将军)、忽汗州都督,正式确认大钦茂“代承绪业”,并诏示“永为藩屏,长保忠信,效节本朝”。大钦茂即位时,渤海经两代开拓,已经是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族类复杂的地区。当时人心思定,倾慕华风,向往内地。大钦茂顺应时势,一改武力征伐为“文治”,实行大赦。遣使朝唐,请写《汉书》、《三国志》、《晋书》、《十六国春秋》、《唐礼》等汉文化典籍,唐玄宗许之。大钦茂从这些典籍中吸取治国之道,把它作为管理渤海和规导民众的思想依据,使儒家思想在渤海得以传播。
在大钦茂的培养和影响下,渤海涌现出一批受中原文化熏陶的诗人、画家、文学家、雕塑家和音乐家。如归德将军杨泰师,为当时著名诗人。他出使日本所赋咏雪诗,意境高雅,构思精当,堪为上乘之作。诗云:“昨夜龙云上,今朝鹤雪新。祇看花发树,不听鸟惊春。回影疑神女,高歌似郢人。幽兰难可继,更欲效而颦。”又如,吉林省出土的贞惠公主(大钦茂次女)墓和贞孝公主(大钦茂四女)墓的碑文、石狮、壁画等遗物,都是文学价值、艺术价值较高的作品。墓碑碑文所涉及的汉籍就有《尚书》、《诗经》、《易经》、《礼记》、《春秋》、《左传》、《论语》、《孟子》、《史记》、《烈女传》、《汉书》、《后汉书》《晋书》等。这些文物证明,大钦茂时渤海已使用汉字,中原习俗已深深浸濡到渤海社会许多方面。儒家思想已在渤海社会占统治地位。引入汉籍的同时,大钦茂还实施中原的典章制度,仿效唐制,建立“三省、六部、一台、七寺、一院、一监、一局”的政治机构。以上京龙泉府为中心,设立五京(上京龙泉府、中京显德府、东京龙原府、西京鸭[]府、南京南海府),建立府、州、县建制。
大钦茂重视经济发展,在政权机构中,设置信部,相当于唐朝的工部,司掌山泽田林,百工营造诸事;设置大农寺,相当于唐朝的司农寺,主管谷物仓储积聚;设置司藏寺,相当于唐朝的太府寺,分管财货保管交易等。渤海普遍使用铁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生产的发展,促进商业的繁荣。当时渤海同中原、日本,积极开展经济贸易。山东半岛曾一度成为中原与渤海市易的繁华之地。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访日使杨承庆一次从日本带回绵1万屯。同时,也推动造船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