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学派

在诊疗上具有重阳特色的学派
扶阳学派(别名:火神派),是中医历史上形成的众多学派中的一个具有重阳特色的学派。[3][1]扶阳学派起源于四川,由清代伤寒学家郑钦安创立,[2]其理论有以易理释医理、重视六经理等特点。[4]其传人有刘沅、卢禹臣、范中林、祝味菊等。[2][5]
扶阳学派启蒙于《周易》《内经》,发展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后经过宋、元、明、清朝等诸多医家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至清代由四川著名医家郑钦安(1804-1901)最终发展形成一套完整而成熟的理论、实践体系。[6]郑钦安晚年公开设帐收徒,其弟子及私塾者众多,扶阳名家层出不穷。[6]现代更有众多热衷于扶阳理论的中医人士不断地发扬、整理扶阳理论。中华中医药学会连续举办四届扶阳论坛会场都人数爆满。[6]
扶阳学派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等著作。[7][8][9]

形成背景

扶阳学派形成前夕,正值温病学派兴盛,用药多以寒凉轻灵为风气,相延日久,更形成一种倾向,出现崇尚阴柔,恣用寒凉的流弊,郑钦安在此背景下,提出推重阳气的学术主张,反对过用寒凉,目的希冀“为医林之一助”。[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