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县志

1991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泗水有志,始于明代。明嘉靖至民国年间,五修县志。这些志书,尽管受历史的局限,资料不全,记载不详,但对泗水的地理沿革、历史变迁、社会生活、风土民情、名胜古迹等都有记述。[1]

1991版

泗水修志,始于明代。明嘉靖三十年(1551)[zuǎn]修第一部县志,其后又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续修、清顺治十八年(1661)增修、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1931年前后,邑人宋秉哲主持第五次编修,因战乱未能刊印成书。新中国成立后,1962年3月,成立《泗水县志》编修办公室,但尚未全面开展工作即撤销。1982年10月,着手新编《泗水县志》的编纂工作,历时八个春秋,三易其稿,终于成书。本志断限上起于1840年,下止于1988年。有些内容适当上溯,以反映历史全貌;个别资料,则适当下延。志书除概述、大事记、人物、附录外,共29卷,依次为: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综合管理、农牧、林业、水利、泉林泉群、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财政·税务、金融、党派·群众团体、政权·政协、军事、司法、民政、劳动·人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风俗·宗教、方言。
泗水县位于山东省中南部,泰沂山区南麓。此地商为卞明国,春秋末设卞邑,西汉卞县。隋开皇十一年(591)因泗河发源于境内而更名为泗水县至今。1988年,全县总面积1091.79平方千米。其地势南北高,中部低,由东向西倾斜。境内山脉多呈南北走向,大小山头561个,海拔500米以上的11个。北部凤仙山最高,海拔608米,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境内河流属淮河水系,共33条,东西流向为多,境内总长412.4千米,流域面积1015.54平方千米。泗河是境内唯一大河,发源于泉林陪尾山下,因趵突、响水、洗钵、红石4泉汇流而得名。泗水地处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温及日温差异较显著。
1988年,辖4镇11乡,591个行政村、594个自然村。人口531961人,绝大数为汉族,少数民族有回族藏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白族等。矿产资源主要有陶土石膏长石、莹石、石英石、重晶石、石灰石、高岭土等。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地瓜为主,经济物作主要有花生、黄烟、棉花、芝麻、生姜等。林果生产历来为群众重视,主要有苹果、核桃、大枣葡萄等。各种果品集中产区有金庄镇马头山、夹谷山一带的大枣,柘沟镇徐家庄一带的柿、梨,泉林镇曹家庄、星村镇梁家庄的山楂,南陈村乡黄家峪的板栗,圣水峪乡、泗张乡的苹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