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路镇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下辖镇
南江县辖乡。1951年置官禄乡,1958年改名关路公社,1984年置关路乡。位于县东北部边缘,东与关田乡为邻、南与兴马乡接壤、西与关门乡相靠,北与赶场镇相依,距县府36公里。面积54.8平方公里,人口0.8万。南江至大河公路过境。辖春江、临江、雄岭、白雀、云台、[chāng]蒲、薜坪、柏、星火9个村委会和关路居委会。

历史沿革

关路,在高祖武德元年至正德未年,因地形所就,场头、场尾、小街子有三块巨石封锁了主干道的口子而得名关路口,清初,因巴中汉中通江南江、客商往来必经渡口而更名官渡,清未,关路的谢登台中举当老爷统管关路更名官禄口,民国元年,关路、赶场、关田、红岩为一个行政乡,因赶场溪得名官溪乡,解放后,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干部为人民服务、当人民公仆,重新更名为关路延用至今。
关路乡有着丰富的红军文化,特别是1933年至1935年红四军入川在境内道路口石壁上刻下了大量标语,口号。刻于老家山(9村7社)谢家院子正堂屋街沿石上的“联合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苏联”的标语被县文化馆收集,现存巴中革命历史陈列馆。除此境内还有一红军文化大院较为有名,此院位于柏垭村唐家坝,建于清初,穿斗结构,占地3000平方米,原是巴山老林驻军场所之后勤部。1933年红四方面军73师218团在关路川眼碑击退了田颂尧部,解放关路后在此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陈昌浩、王树声曾亲临此指挥反三路、反六路围攻。在筹备军粮的过程中,此院曾被火烧毁了一幅排扇,后经修复。红军撤离时,柏垭村有十几人参加了红军,后无一生还。解放后,为发扬红军精神,保护苏维埃遗址,南江县人民政府授予唐家坝苏维埃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称号。并按照“保持原建筑风格,完善功能,突出川北民居特色”的原则,对唐家大院进行了修缮,并更名为关路乡柏垭村红军文化大院。

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