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结构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等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多个方面。[1]
影响因素
区域经济结构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自然资源条件、历史发展因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方面。此外,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生产力布局规划、区域分工、区际利益分配机制、区域生产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和国家生产要素分配机制、国家的产业政策等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也会对其产生显著影响。 演变规律
区域经济的发展遵循梯度发展的规律。这一规律表现为,经济发展条件最佳的地区率先吸引大量资本和其他资源要素,实现快速增长。在此期间,其他地区的资源和生产要素逐渐流向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导致地区间的贫富差距扩大。当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和投资环境趋于饱和时,生产要素才开始向经济不发达地区转移,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这种发展模式体现了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优化资源配置原则,同时也反映了国民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