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坤

明代散文家、藏书家
茅坤(1512年7月21日—1601年11月28日),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湖州)花林人。明朝军事家茅元仪的祖父,明朝剧作家茅维、南京工部都水司主事茅国[jìn]的父亲。明朝政治人物、文学家、藏书家。[1][3][4]
茅坤生于正德七年(1512年)七月二十一日, 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曾任青阳、丹徒知县,因救灾有功,升礼部主事。改任吏部稽勋司,后贬为广平通判,又调任广西兵备[qiān]事。 因镇压广西瑶民起义有功,迁大名兵备副使,不久罢归。嘉靖二十六年(1557年)曾为胡宗宪幕僚。后为家人所累,削籍归家,专事著述。死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享年九十岁, 葬于武康(今德清县武康镇鸡笼山。茅坤曾参与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对韩愈欧阳修苏轼尤为推崇。茅坤与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等,同被称为“唐宋派”。有《白华楼藏稿》,刻本罕见。行世者有《茅鹿门集》。[1][2][4][5][6]
茅坤文武兼长,雅好书法,提倡学习唐宋古文,反对“文必秦汉”的观点,至于作品内容,则主张必须阐发“六经”之旨。钱谦益对茅坤多赞赏之词:“(茅坤)为文章滔滔莽莽,谓文章之逸气,司马子长之后千余年而得欧阳子,又五百年而得茅子。疾世之为伪秦汉者,批点唐宋八大家之文以正之。”[5][6][7]

人物生平

明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曾任青阳、丹徒知县,母亲去世,茅坤辞官归家,服丧期满,因政绩卓著,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冬十二月,破格[zhuó]升为礼部仪制同主事,后调吏部稽勋司,曾受牵连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被外调[zhé]为广平通判。后又屡迁广西兵备佥事、河南副使。[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