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旗生计-抖音百科
嘉庆帝在位期间,整理旗务与筹划八旗生计,是其主要政务活动之一。之所以如此,即因为期间八旗生计问题的进一步严重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八旗组织的涣散,战斗力丧失,以及旗人犯罪问题的日渐普遍,从而构成对其王朝统治、社会稳定的极大威胁。尽管嘉庆帝对此倾注了大量的精力,终因不能触及八旗制度本身,从而限制了其效果。 出现问题
八旗特别是满洲八旗,作为清王朝立国的支柱作用一直受到历代皇帝的重视,在政策上都特意给予种种优惠,使八旗官兵在政治上、军事上和经济上都享有诸多特权。清朝入关初期,清统治者通过大规模的圈地活动,掠夺许多肥沃的土地作为旗地,按不同的等级分配给所有八旗官兵,就连地位最低的披甲人也能分到房屋二间(后改为一间)、耕地三十亩、月饷银二两(一度为一两)、年米十余石,以及出征时一定数量的银米津贴(称为行粮)。这种包养政策曾经为调动八旗官兵的积极性起到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消极性也日益暴露出来,一方面是八旗生计日益艰难,特别是康熙八年最终停止圈地后,旗地已无新的来源,加上旗人生齿日繁,而官兵数额都有定限,新增旗丁已无法按原来的规定计口授田,八旗内部的贫富分化也日趋激烈,旗人又不善经营,因而生计艰难;另一方面,由于旗人长期脱离生产,出征作战也日益减少,原有的淳朴勇武风气逐渐丧失,而生活上追求奢华、安于游惰的风气却蔓延开来。八旗生计问题的严重化,不仅影响八旗军队的战斗力,也成为社会动荡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从康熙中期以后,如何扭转八旗颓废之风,妥善解决八旗生计问题,便成为每一位在位皇帝面临的相当头痛的问题。[1] 嘉庆即位后,八旗状况更为严峻。其一是组织涣散,战斗力丧失。高级将领养尊处优,玩忽职守,把勤习骑射训练武艺,处理公务,整顿营伍全行不顾,而一般士兵则在京城及各驻防地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早在乾隆元年的一道上谕中就说:“八旗从前风俗,最为近古。迨[dài]承平日久,生齿日繁,渐及奢靡。如服官外省,奉差收税,即恣意花销……而兵丁闲散惟知鲜衣美食,荡费成风,旗人贫乏,率由于此。”不少人就连骑射之技也已忘却,乾隆最后一次南巡杭州阅兵时竟有失落马下的笑话发生,故嘉庆四年正月的一道上谕中就说:“朕于甲辰年(乾隆49年)随驾南巡至杭,营伍骑射皆所目睹。射箭箭虚发,弛马人堕地,当时以为笑谈,此数年来果能精炼乎?”。乾隆五十三年林爽文起义平定后,清廷清查台湾武备情况发现,“台湾戍兵,多有卖放私回,以致缺额,其留营当差之兵亦听其在外营生,开赌窝娼贩卖私盐。镇将等令其每月交钱,经年并不操练”。[1] 白莲教起义时,八旗将领也曾请缨赴战,但却是为了抢劫发财,“其在京谙达、侍卫、章京 无不营求赴军,其归自军中者,无不营置田产,顿成殷富”。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更差。嘉庆四年总统勒保就奏称:“键锐、火器两营京兵不习劳苦,不受约束,征剿多不得力。距达州七十里之地,行二日 方至。与其久留糜饷,转为绿营轻视,请全撤回京,无庸续调”。时人严如煜也说:“教匪之役,前后八九年,兵调十数省,其中劲旅勇鸷敢战者固自不少,而矫捷坚实可恃,必以黔兵为第一。……各省提镇大营之兵,所驻通都大邑,地方平衍,风俗华靡,平时未尝远出城郭,一旦负枪荷戈,走山路数十里,汗淫淫下,喘息不宁,又且饮醇啖[dàn]肥,习以为常,山内包米杂粮,食不下咽,先自饥疲,与猾贼追逐百数十里,鲜不病乏者 ”。因此作战时往往是“各路官军临阵辄令乡勇居前,绿营次之,满兵吉林索伦又次之”。由于官兵作战能力低下,表现极差,当时民间有“贼至兵无影,兵来贼没踪,可怜兵与贼,何日得相逢”之谣,又有“贼来不见官兵面,贼去官兵仅出现”之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