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帽子王,是清代对某些可以“世袭罔替”王爵的俗称,意为该王爵是铁定世袭不变的,在爵位者即使有罪被罢免其爵,该王爵的爵位也不削除,而改由亲属中的其他人承袭。[3] 1636年,皇太极称帝,后金改国号为大清,为了让兄弟子侄更有激情地为这一家族的发展效力,皇太极登基之初,开始以军功分封诸王。同年,皇太极册封代善为和硕礼亲王,济尔哈朗为和硕郑亲王,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多铎为和硕豫亲王等亲王、郡王7人。在皇太极分封诸王后一 个月有余,萨哈廉因病去世,皇太极前去祭奠,随后追封他为和硕颖亲王。此次分封基本奠定了后来所谓“八大铁帽子王”的基础。[1]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皇帝对王爵制度作了重新审定,把王爵分为“军功”和“恩封”两部分,凡是战功所得王爵,一律“世袭罔替”,从此划清了“铁帽子王”与一般王爵的界限。[4]随着民国建立,清代的铁帽子王退出了历史舞台。[5] “铁帽子王”和其他亲王相比,享有一定特权。[6]清代共有12位“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另外四位是清代中后期在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7]
历史沿革
封号创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