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足鲎类是一类已绝灭的水生节肢动物[1],因最后一对附肢宽扁似桨而得名。属于有螯肢亚门的腿口纲。目前已发现67属300余种。板足鲎类可分为四个亚 目、八个超科和十八个科。化石主要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以及中国的部分地区。板足鲎类的生活习性和体型差异较大,有的种类可达2.5米,是已知最大的节肢动物之一。 形态特征
板足鲎类的头胸甲近方形,中央部位有一个圆形突起,中部有一对或一个单眼,两侧有一对复眼。头胸甲腹面有6对附肢,第一对为螯,有的种类螯肢小且由3节组成,其他种类的螯肢大且由4节组成,带有锯齿。最后一对附肢通常宽扁,可用于游泳、平衡或翻动海底物质。其余几对为步足,负责移动。口位于头胸甲腹面,周围有6对附肢的基节,每个基节上有用于切割和咀嚼的牙齿。
口后方有一块口后板,其作用尚不清楚,但在分类学上具有重要意义。腹部由12节腹节和尾节组成,前部6节形成前腹部,宽度较大,覆盖着5对腹板和椭圆形鳃。[2]前腹部腹面有生殖器官,显示出板足鲎类的两性异形现象。一些种类的生殖器官细长,被称为A型,而另一些种类的生殖器官短而宽,被称为B型。后 腹部比前腹部狭窄,有时呈管状。尾节形状各异,包括长刺状、短棘状、钳形和平坦形。体表有许多鳞片和皱纹,颜色也有所不同。 历史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