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英语:Aether,Ether)原本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设想的一种物质,为五元素之一。以太的概念在多种理论中被用来解释几种自然现象,例如光和重力的传播。 19世纪末,物理学家假设以太渗透到空间中,提供了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的介质,但在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中并没有发现这种介质存在的证据,这一结果表明,可能不存在发光的以太。[2][3][4]
17世纪时,开普勒用以太说明太阳怎样使行星运行不息,吉尔伯特用它去解释磁力吸引,哈维认为以太是把太阳热力传给生物心脏与血液的媒介。以后,牛顿和惠更斯都用以太解释光的传导。19世纪60年代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认为以太是一种无所不在的传导光和电的介质(电磁场)。20世纪初,爱因斯坦建立起相对论理论,以太假说至此没落。[2][3][4][5] 词源
以太(Ether、Aether),又名阿卡夏(Akashic),古希腊人以其泛指青天或上层大气。“以太”这一概念在古希腊哲学中即已出现,名称来自于象征永恒时间的“永远”(aithera)、“在奔跑”(aei)等词。古希腊哲学家泰利斯(Thales,又译:泰勒斯)认为以太是空气的蒸发”;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气是一种冷的以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元素除了水、火、气、土之外,还有一种第五元素,即:天空上层的以太。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中,“以太”重新被人们作为一种假设的物质提出来,用以解释某些自然现象。近代时期,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和英国物理学家胡克提倡光的波动说,以太被定义为光波传播的媒介,这时期的以太便称为“发光以太”或“光以太”。[2][3][4][6]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