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兵变

隋朝末年的历史事件
江都兵变,是指隋大业十四年(618年)将领司马德戡在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发动兵变,推举宇文化及丞相,并缢死炀帝的历史事件。[1]这标志着隋朝的灭亡,也开启了唐朝的建立。[2]
隋炀帝时期,隋朝开始民不聊生,全国性的兵役、徭役大征调,使劳动力缺乏,田园荒芜,粮价上涨,百姓靠树皮、野菜充饥。在饥饿的折磨下,从大业七年(611年)开始,隋末农民起义就在全国爆发了;同时,各地有不少官僚豪强也乘机脱离隋朝统治,扩大自己的势力,准备夺取政权。[3]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为了躲避农民起义,也为了不再过担惊受怕的日子,隋炀帝开始了他的第三次江都之行。[4]大业十三年(617年),梁师都刘武周李轨薛举萧铣等官员相继反隋,太原留守李渊亦出兵攻占长安[1]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江都兵变,炀帝被杀,隋亡;五月,李渊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3]

背景

隋炀帝即位后,横征暴敛、穷兵[]武,这种无休止的征调、兵役和徭役的负担,差不多骚扰了全国的农户,更把社会经济推向绝境。史称:"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阶级矛盾严重激化,广大人民"安居则不胜冻馁,死期交急,剽掠则犹得延生",农民起义终于全面爆发。
大业七年(611年),邹平人王薄长白山(今山东章丘境内)首揭义旗,自称"知世郎",作《无向辽东浪死歌》,以号召农民起义。各地农民纷纷响应,起义烈火很快燃遍了黄河南北,又向淮水长江流域发展。到大业十三年前后,各地农民起义军逐渐汇合为三大主力军,即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起义军以及杜伏威辅公祏领导的江淮起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