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论

三国时期嵇康创作的养生文章
《养生论》是中国养生史中第一篇较为全面且系统的养生专论,它由魏晋时期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嵇康所作,主要讨论了养生问题及与此相关的形神问题,现存于《昭明文选》[1]《嵇中散集》等书中。[2][3]
魏晋时期司马氏假借名教大肆杀戮真正维护名教的士子,造成“天下名士减半”。此时社会上出现了两大主要思潮,其一是对社会礼俗名教的反叛,其二是专注于求仙养生,逃避现实、保全生命。嵇康目睹了国家机器以及思想意识形态的双重异化,于是对天地人生进行反省,力求探寻消除社会异化与个人痛苦的方法,而《养生论》正是他反省后的成果。该文认为一个人只要“导养得理”,清虚寡欲,借助“呼吸吐纳”的锻炼和药物调理,就可“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否定了“死生由命”说。指出养生之患在于名位、情欲不除,为此提出“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生”的德性修养原则。主张凡事要“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保持“泊然无感”,“体 气和平”。并认为形神关系是“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两者不可分离, 因此养生必须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4][5]
《养生论》 通过对养生的探讨,从魏晋返归自然的玄学理论中提炼出了全新的人生观,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追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一步丰富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内涵,揭露了那些表面上高唱礼教,实则谋取私利、钻营取巧、纵欲无度、荒淫无耻的伪君子。此外,该文中的养生思想对于现代人走出精神困境以及化解精神危机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6][7]

作者简介

嵇( jī )康(公元223年-262年,一作公元224年-263年[a]),字叔夜,谯郡[zhì](今安徽濉溪县[b])人,魏晋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与魏晋名士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并称为“竹林七贤”。[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