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文化公园

中国最早的以文化命名的公园
1
2
广州文化公园(英文:Guangzhou Cultural Park)[1]地处广州市荔湾区西堤二马路37号,[2]南邻西堤二马路、北接十三行路、东至人民南路、西抵镇安路。公园总面积为85167平方米,是一座集宣传展览、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园林绿化与游乐设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娱乐场所,每年接待游客1000多万人次。[3][5][6][7]其前身为1951年举办的“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此后更名为“岭南文物宫”,1956年正式定名为“广州文化公园”,三次题名均由叶剑英题写,是中国最早以文化命名的公园。[3][8]公园现由荔湾区公园管理中心负责运营与管理。[4][a]
建园初期,广州文化公园即被定位为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20世纪60年代,园区内展馆数量不断扩充,年均举办各类文化、艺术、科技类活动百余场,涵盖展览、文艺演出、象棋比赛、木偶戏、说书、杂技等多种形式。1985年,公园引入首批游乐设施,设立广州市首个大型游乐场。[9]文化公园自1981年起成为象棋赛事“五羊杯全国象棋冠军邀请赛”的举办地,曾连续举办29届。[10][11]2022年赛事重启,并于2023年、2025年相继举办第30届、第31届赛事,再次成为城市象棋文化的重要平台。[11][12][13]园内设有8个展览馆,展览面积达7800平方米,展线2475平方米。[5][14]现存的公园正门楼、水产馆、六馆、西关苑(七馆)为1951年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的原址建筑,其余三个展馆为文荟馆(四馆)、画苑(九馆)和艺庐,主要用于书画作品展览,亦常作为文化公园举办各类诗书画赛事获奖作品的展出空间。园内常年举办传统节庆活动,其中“迎春花会”“中秋灯会”“羊城菊会”三大活动已延续数十年,成为广州本地极具代表性的节日文化品牌。[5]
广州文化公园既是岭南文化的展示窗口,又是集宣教、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同时对岭南书画、粤剧、棋艺、园林等领域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8]1998年,公园获评“广东省优秀公关单位”以及“广州市尊老社会优待服务先进单位”。1999年,因在“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广州参展参赛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公园被授予“突出贡献嘉奖单位”称号。[15]2014年,广州文化公园被评为“广州文艺志愿者活动基地”。同年,公园内的水产馆、文荟馆(四馆)、六馆、西关苑(七馆)及门楼等五处建筑入选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录。[15]2015年,公园被广东省委宣传部确定为全省十个重点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之一。2016年,文化公园获评“广州市文明旅游示范景区(点)”。2018年,公园被评为“2017年度广州地区最受欢迎旅游目的地”。2022年,公园获评为广州市首批“家教家风实践基地”。[15]2023年5月,广州文化公园被列入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名园名录。[2]

历史沿革

1951年,为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缓解物资匮乏,广州市政府决定在西堤一带举办大型物资交流大会。选址区域为抗战时期被炸毁、战后又遭火灾的“西堤灾区”旧址,涵盖现今文化公园及其正门前西堤二马路以南一带,包括南方大厦、美印厂等地块。大会建设工程由建筑师林克明陈伯齐夏昌世等规划设计,动员了约3000名工人及2000余名教授、教师、学生、干部参与建设,并在各机关团体的协助下,仅用四个月建成。会场占地约11.76万平方米,设有十个展览馆、一个交易服务部和一个文化俱乐部,配套绿化、美化工程,形成布局有序、环境整洁的展览区域。1951年10月14日,适逢广州解放两周年纪念日,展览会正式对外开放。展览内容涵盖华南地区的工业品、农产品、林产、水产、矿产等,共展出展品68012件,包括模型568座、图片4232幅、实物和标本60594件。除展馆外,场内还设有广场和草地,并安装了约4500米霓虹灯管、800支光管和250只照明灯,夜间灯光璀璨。[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