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辰战争

1868年发生在日本的战役
戊辰战争,是日本历史上的内战。[1]
1867年10月14日,当时的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在京都二条城宣布恢复天皇统治,将权力移交给天皇,阻止幕府被推翻。然而,缺乏治理政府能力的朝廷继续依赖德川家族,即使在新政府中也有德川家族夺权的倾向。对此感到震惊的萨摩藩、长州藩与岩仓智美等反幕府贵族于12月9日发动政变,旨在击败江户幕府势力,确立明治新政府。战争始于1868年1月27日,以萨、长两藩为主力的天皇军与幕府军在京都附近激战(鸟羽、伏见之战),德川庆喜败走江户,标志着战争的开始。随后,天皇军大举东征,迫使德川庆喜于1868年5月3日交出江户城,并在11月初平定了东北地区的叛乱诸藩。1869年春,天皇军出征北海道,于6月27日攻下幕府残余势力盘踞的最后据点五棱郭(在函馆市),戊辰战争最终结束。[1]
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包括鸟羽伏见之战、会津战争和函馆战争。此后,日本由新政府统一,随着1871年7月14日废除封建领地、设立都道府县,日本走上了中央集权国家的道路。[1]

战争背景

1853年和1854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马修·佩里(MathewPerry)准将率领舰队两度叩关日本(“黑船事件”),迫使幕府与美国签署了不平等的《日美亲善条约》(又称《神奈川条约》),德川幕府两百余年的“锁国”政策宣告破产,欧美列强以炮舰为后盾打开了日本的国门,又凭借不平等条约规定的殖民权益,把日本变成了欧美近代大工业的原料供应地和销售市场,日本面临着和同时期其他亚洲国家一样沦为西方列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厄运。接下来的十余年间,日本国内“佐幕”和“倒幕”势力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而德川幕府已经无力挽救民族危机,日渐成为日本近代化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