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于姓

中国姓氏之一
鲜于(Xiān yú )姓,出自子姓,以国名、邑名合并为氏。商纣王有个叔叔被封在箕(在今山西太谷东),人称箕子,官为太师。周武王灭商后,箕子不肯应武王的请求再次为臣,就出走辽东,并建立了朝鲜国。相传他的子孙中支子仲封地在于邑,他将国名“鲜”字和封邑名“于”字合成“鲜于”二字为姓,称鲜于氏。[3][1]又据《魏书》所载,定州丁零也有鲜于氏。[4]后经发展,“鲜于”氏有的简称“鲜”氏。[5]
鲜于姓望族居太原(今山西太原)、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1][4]湖北省武汉市宜都市仙桃市天门市枝江市、十堰市、宜昌市公安县四川省南部县南充市营山县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辽宁省沈阳市江苏省苏州市上海市,北京市,重庆市南川县等地,都有鲜于氏族人分布。[1]
鲜于姓家族的名人有鲜于辅鲜于侁鲜于天鲜于仲通等。[1][2]2010年,由鲜德伦与同姓人合力编纂的《鲜于氏总谱》完成。经过梳理,从有“鲜于”姓氏的第一代开始,至2010年已经有159代。[5]

姓氏起源

鲜于姓源出有二:一是出自子姓,以国名、邑名合并为氏。商纣王有个叔叔被封在箕(在今山西太谷东),人称箕子,官为太师,多次就纣王的荒淫残暴进谏,纣王仍依旧如故,不思悔改,后来竟将箕子关入大牢。周武王灭商后,放出箕子,并向他请教如何才能得到商民的拥护,箕子直言劝谏武王当行仁政,用安抚的手段来争取民心。武王要封箕子为官,但是箕子却不肯应武王的请求再次为臣。他出走辽东,并建立了朝鲜国(据传此国是现在朝鲜的前身),史称“箕子朝鲜”。据史载,箕子朝鲜从箕子开始,一共经历了四十一代君主,直到公元前一世纪才消亡。相传他的子孙中支子仲封地在于邑,他将国名“鲜”字和封邑名“于”字合成“鲜于”二字为姓,称鲜于氏。[3][1][6]二是出自少数民族。据《魏书》所载,南北朝时,定州(今河北定县)丁零族(北方称为铁勒族或敕勒族)有鲜于氏。[3][4]定州鲜于氏,出自春秋狄国鲜虞之后,以国为氏,为高车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