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谐剧

王永梭于1939年首创的曲艺品种
四川谐剧是民国时期产生的一种新型曲艺品种,由王永梭于1939年首创。其特点是采用话剧手法,以博笑为手段,采用幽默风趣的四川方言,置严肃的主体于轻松活泼的笑料之中。一个演员、扮演一个角色(有时儿个角色)、表演一台戏、其他人物则通过演员的表演动作和神情,显示他们的存在,有些类似单口相声、独角戏和单簧,被誉称为"一人上场、满台生辉"。四川谐剧是四川文化土壤中产生的一支艺术花朵。65年来,从只身创始谐剧的王永梭先生到现在在表演上以沈伐、涂太忠、李永玲为代表,在创作上以包德宾严西秀为代表的春花烂漫,谐剧艺术已经在中国文艺的百花园中产生了难以抹杀的艺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1][2][3]

谐剧作品

谐剧创始人王永梭1939年冬在合江县庆祝新军的游艺晚会上自编自演第一个谐剧《卖膏药》。1943年他将这一新曲正式定名为“谐剧”。此后,王永梭又陆续创作演出《扒手》、《黄巡官》、《赶汽车》、《开会》、《喝酒》等20余个谐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永梭又创作演出《在火车上》、《打百分》、《结婚》、《自来水龙头》等新剧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谐剧艺术得到极大的普及和发展,涌现出沈伐、涂太中等一批颇有成就的谐剧演员。创作演出《这孩子像谁》、《霉不醒》、《我表个态》、《零点七》、《听诊器》等一批新剧目

四大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