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帕恰斯

古希腊伟大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喜帕恰斯,(约公元前190年-公元前125年),古希腊最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1][2]他编制出1022颗恒星的位置一览表,首次以“星等”来区分星星;[3]提出了托勒密定理。发现了岁差现象。喜帕恰斯生于小亚细亚半岛西北尼西亚,曾长期在罗得岛工作。[4][5]方位天文学的创始人。

人物生平

他算出一年的长度为365又1/4日再减去1/300日;发现白道拱点和黄白交点的运动,求得月亮的距离为地球直径的30又1/6倍;编制了几个世纪内太阳和月亮的运动表,并用来推算日食月食。他发现公元前134年新星,由此推动他编出一份包括850颗恒星的位置和亮度星表。他把自己对恒星黄经的观测结果同前人的进行比较,发现黄道赤道交点的缓慢移动--岁差,并定出岁差值为每年45"或46"。还发明一经纬度表示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投影制图的方法。为了研究天文学,他创立了三角学球面三角学。喜帕恰斯留下大量的观测资料。后人在定出行星的各种周期与参数时,常常利用他的观测结果。1718年,哈雷将自己的观测与喜帕恰斯的记录比较而发现了恒星的自行。喜帕恰斯的著作没有流传下来,现在所知的关于他的工作都是从托勒密的著作中得来的。
喜帕恰斯
传说中,喜帕恰斯的视力非常好,第一个发现巨蟹座的M44蜂巢星团。公元前130年,喜帕恰斯发现地球轨道不均匀,夏至太阳较远,冬至离太阳较近。他制定了星等,质疑亚里士多德星星不生不灭的理论,并制造了西方第一份星表:依巴谷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