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逢春(1884年5月29日—1949年8月14日),名朝甲,号凤椿,出生于江苏省吴县(今苏州),“北京四大名医”之一。[1][2][3][4] 汪逢春幼年受晚清名医艾步蟾真传,精究医学。光绪末年从吴县前往北京,供职于当时的法部。[2][4]清宣统三年(1911年)后,他辞去法部职务,专门以医为业,在北京前门外西河沿五斗斋应诊。1929年,汪逢春担任北平中医考试委员。1938年,他被选为国医职业公会会长。[4][2]1942年曾创办国药会馆讲习班于北京天安门内侧朝房,为中医中药界培养人才,近代名医郭士魁、王鸿士等就是当时的学员。[5]1949年8月14日,汪逢春去世。[1] 汪逢春悬壶北京数十年,传诸弟子,不厌其烦,处方治之,辄取奇效。被誉为“京城四大名医”之一。[6]
人物生平
汪逢春,生于清光绪十年五月二十日(1884年6月13日)。名中医。10余岁入名医艾步蟾门下学医。[7]光绪三十四年赴北京,一面担任法医,一面求教于名医厉轩举,公余常为患者诊治,疗效显著,求诊者日众。清宣统三年(1911年)后,辞去法部职务,专门以医为业,在北京前门外西 河沿五斗斋应诊。后其诊所迁至西河沿江苏会馆。民国2年(1913年)辞去法医职务,正式开业行医。由于治愈疑难大症甚多,名声日起,与肖龙友、孔伯华、施今墨并称为北京四大名医。汪逢春治病重在辨证施治,尊古师古但不泥古,也不存门户之见,能尊重同行。他在治疗内伤症方面,着重调理脾胃;在治疗外感疾病时,着重由表宣达,使邪外出,以免内传。他以善治温病著称。在用药方面,常用药末装入胶囊中吞服,用药少而精,收效大而快。他重视西医的学说和诊断方法,遇到重大疑难病症,往往主动建议聘请西医会诊,以期收综合治疗之效。他对病人认真负责,满腔热忱。对贫病患者,常为之代付药款。他收录弟子20余人。民国25年组织门人成立“同砚小集”,相互钻研,共同提高。弟子们辑录他的一批医案,编成《泊庐医案》。[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