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报

用电传送信息的远距离通信方式
电报(英文:telegraph)[a],发明于19世纪初,是一种利用电流(有线)或电磁波(无线)作为载体,通过编码和相应的电处理技术实现人类远距离传输与交换信息的通信方法,通常使用的编码是摩尔斯编码。[1][2][3][4][5]电报按通信方式分为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又分明码和密码电报。密码电报多用于军事,以及地震、防洪、救灾等野外作业。[2]
1837年,美国画家兼发明家塞缪尔·莫尔斯,受到电磁学原理启发,萌生了利用电流传递信息的想法。1844年,莫尔斯在美国国会大厦与巴尔的摩之间,成功发送了第一封电报,开启了电报时代的大门。[6]不久,世界上第一条商业电报线路建成并对外营业,第一个公共电报局在美国成立。[7]1871年4月,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的第一个电报站与香港接通。[8]1876年4月8日,福州电报学堂正式开办,它是中国第一所培养电报人才的学堂。[9]1880年10月,中国电报总局天津成立。1881年3月18日,上海电报局成立。两机构开始担当起建设津沪电报线的重任。[10]1887年,福州至台湾的电报水线闽台海缆竣工。这是中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条海底电缆。[8]19世纪90年代,尼古拉·特斯拉等科学家着手研究如何利用无线电发送电报。1893年,特斯拉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首次公开展示了无线电通信。1896年,意大利人马可尼首次成功运用无线电技术收发了电报。1899年,马可尼建立起了跨越英吉利海峡法国英国之间的无线电通信。1901年,马可尼首次以无线电进行跨越大西洋的通信。[11]1908年9月,江苏省官电局在吴淞狮子林设立吴淞无线电台,装设500瓦瞬灭火花式发报机与崇明通报,这是上海长波无线电报电路的开始。[8]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电报业务开始逐渐走向衰退。2004年,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荷兰的电报服务宣布停业。之后,美国、泰国印度的电报业务,也分别在2006年、2008年和2013年宣布停业。2017年6月15日,北京电报大楼营业厅宣布正式停业。[12]2025年3月23日,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宣布,杭州地区电报服务从同年5月1日起全面停止。截至2025年3月25日,杭州和北京是中国仅剩的两个提供发报服务的城市。[6]
电报作为工业革命时期的一项重要发明,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方式,更开启了现代通讯技术的先河,为后来的通讯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的发展和普及,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通讯时代,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13]

历史沿革

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