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抖音百科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Hongkong linked exchange rate system),是指1983年10月17日在香港实行的汇率制度,指将港元与美元相挂钩,按照固定的汇率进行纸币的发行与回收的一种货币制度。在香港,纸币是由汇丰、渣打和中银三家指定的商业银行发行的。在联系汇率制度下,发钞银行在发行港币时,首先要向香港全融管理局交付美元,换取无息的“债务证明书”,并将交付的美元拨人外汇基金账户,用以作为发行港币的依据。[2][1] 香港的货币制度历经多次变革,从19世纪的银本位制到1935年因全球性白银危机而放弃银本位制,转而实行英镑汇兑本位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英国经济衰退和国际收支失衡导致英镑持续贬值,1972年英国爆发国际支付危机并宣布英镑自由浮动,为避免影响,香港政府同年7月放弃英镑汇兑本位制,改为与美元挂钩。1974年,面对国际外汇市场的剧烈波动和政府外汇基金干预困难,香港自1974年11月25日起实施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最终形成了现行的联系汇率制度。[3]2008年以来港元汇率波动放大,触弱压力显现。2014~2015年,美联储开始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但美联储升息预期延后,叠加欧央行负利率政策、美港利差维持低位以及“沪港通”等因素,资金涌入香港,港元需求持续强劲。2018~2019年,在中美经济周期分化、香港政治风险上升的背景下,联系汇率制度的内在矛盾愈演愈烈,市场对于香港货币制度的担忧达到高潮。2020年,新冠疫情缓解了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危机,但其内在矛盾并没有消散。[4] 香港的联汇制度属于货币发行局制度,具备以下特点:货币基础得到美元资产的十足支持,货币基础的任何变动都必须有美元资产按固定汇率计算的相应变动完全配合。金管局提供兑换保证,承诺在7.75港元兑1美元的强方兑换保证水平,按银行要求卖出港元,并在7.85港元兑1美元的弱方兑换保证水平,按银行要求买入港元。[5]金管局透过自动利率调节机制及履行兑换保证的坚决承诺来维持港元汇率的稳定。[5] 名词定义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是指1983年10月17日在香港实行的汇率制度,指将港元与美元相挂钩,按照固定的汇率进行纸币的发行与回收的一种货币制度。在香港,纸币是由汇丰、渣打和中银三家指定的商业银行发行的。在联系汇率制度下,发钞银行在发行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