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定

北宋时期学者
谯定(1023年出生),宋代学者,北宋末年涪州人,字天授,人称谯夫子,涪陵州西部人(今日长寿焦家一带)。[1]
谯定年少时喜欢学佛,曾经跟从郭曩学习《易经》。后来谯定去了汴梁(也有说法是洛阳),跟从程颐学习,成为程颐门下造诣很深的哲学家(易学家)。绍圣年间(1094~1097年),程颐被贬到涪州,两人便一起在北山的一个洞穴里讲《易经》,“程学”便在巴蜀地区传播起来。谯定对巴蜀学、湖湘学派、闽学做出了重要贡献。谯定曾隐居在青城山中,后来谯定在但渡乡北部设帐讲学,培养了很多著名的理学家。谯定的著作有《易传》(后人称《谯子易传》)、《宋史》、《南宋书》以及新旧《长寿县志》。谯定的学问融合了儒家、佛家、道家的长处,自成一家,是宋代巴蜀理学四大学派之一的涪陵学派的开创者。[1]

人物简介

谯定(1023~?),自号涪陵先生,人称焦夫子。少喜学佛,后曾从郭[nǎng]学《易》,后赴汴梁(一说为洛)师事程颐,成为程颐川籍门人中造诣极深的哲学家(易学家)。绍圣中(1094~1097),程颐贬涪州,二人便联袂讲《易》于北山之穴,即今之“讲(点)易洞”,遂使“程学”在巴蜀传播,刘勉之胡宪冯时行张浚传其学,朱熹为其再传弟子。为巴蜀学、湖湘学派、闽学做出了重要贡献。清康初,钦宗召其为崇政殿说书,不就。高宗乃授其“通直郎致仕”的名义。后隐居青城山中,即今之“谯岩”。再后返回故乡长寿(涪州西北部今属长寿),设帐于但渡乡北,传其学于张浚、胡宪、刘勉之、冯时行、张行成等,培养了—大批著名的理学家。著有《易传》(后人称《谯子易传》)、《宋史》、《南宋书》、新旧《长寿县志》。谯定之学取儒、释、道三家之长自成一家,为宋代巴蜀理学四大学派之一的涪陵学派的开创者。
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