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台遗址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北境的遗址
中国汉代长城关隘及障塞(烽火台)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北境。基本知识: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hòu]、烟墩。因烧烟常用狼粪,也名狼烟台,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讯息。

人文历史

史籍记载,汉武帝为抗御匈奴,联络西域各国,隔绝羌、胡,开辟东、西交通,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分段修筑障塞烽燧。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由令居(今甘肃省永登县)筑塞至酒泉(今甘肃省酒泉市),元封四年(前107),由酒泉筑塞至玉门关。王莽末年,西域断绝,玉门关关闭,汉塞随之废弃。东汉初,西域大道北移,后坑以西的塞墙再未复建,在小方盘城西侧新筑南北向塞墙,塞墙以南掘壕置“天田”(壕内平铺细沙,以检查越塞者的足迹),直至阳关(位于今敦煌西南的南湖乡)。敦煌一带的汉代障塞烽燧,一直沿用至魏晋时期。东晋以后,逐渐废弃,鲜为人知。
1906~1916年,英人斯坦因(Aurel Stein,1862~1943),两次对敦煌境内汉代烽燧遗址进行考察、编号,获汉代简[]700余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