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毒性脑膜炎-抖音百科
Quincke(昆克,1897年)及Wallgren(沃格伦,1925年)等[6]陆续提出了浆液性脑膜炎、无菌性脑膜炎、淋巴细胞性脑膜炎、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等病毒性脑膜炎的异名。[7]病毒性脑膜炎呈世界性分布,20世纪80年代每年发病率约为11~27/10万人,随着预防接种的广泛应用,发病率已显著下降。该病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40岁以上成人少见。[3] 各种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大致相同[3],多为急性起病,出现病毒感染的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头痛、畏光、肌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和全身乏力等,并可有脑膜刺激征[a][2],症状的严重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3]该病的诊断主要根据急性起病的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淋巴细胞数轻、中度增高,排除其他疾病等进行,确诊需要脑脊液病原学检查。[2] 病毒性脑膜炎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病程约2~3周,也可短至几日。大多数病毒引起的脑膜炎缺乏特异性治疗,主要针对病情改变给予相应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抗 病毒治疗仅在一定应用范围内取得满意效果。单纯疱疹病毒或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的脑膜炎,可使用无环鸟苷(阿昔洛韦)等治疗;甲型流感病毒可试用奥司他韦治疗;其他抗病毒药物包括利巴韦林、干扰素、中药大蒜液及板蓝根等。[3]该病预后通常比较良好,不留后遗症,但当一些病例病变波及脑实质时,可遗留一定的神经功能缺陷。[9]疫苗接种是预防与脊髓灰质炎、腮腺炎、麻疹、风疹和水痘感染相关的脑膜炎的有效方法。[10] 病因与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