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道家

战国至西汉时期道家重要流派之一
黄老道家,或称黄老学派、道法家等,是战国西汉时期道家重要流派之一。该派思想家以“善修黄帝老子之言”著称,称自己的学说是从黄帝、老子一直传下来的,故被称为“黄老道家”。黄老道家的思想主张主要有虚无为本、因循为用、君人南面术、无为治世等,对比先秦道家而言,黄老道家没有依循老庄绝圣弃智、抛弃世俗礼法的道路,而是更加开放地接纳百家之学,体现了兼容并包的特点。[1][2][3]
黄老道家思想的渊源则可以追溯到战国中期,在齐国稷下学宫,以慎到田骈接子环渊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老子的道家思想进行了改造和发展。在与其他稷下学者的长期切磋、辩难过程中,他们保留了老子的天道观念和柔顺、无为思想,同时又吸纳了诸子百家、特别是法家思想中的积极因素。黄老道家内部也可分为不同的流派,按照时期可划分为战国黄老道家和秦汉黄老道家,按照空间地域可划分为以楚国为中心的南方黄老学和以齐国为中心的北方黄老学。关于此派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等学术界看法不一,但一般认为该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有鹖冠子、田骈慎到文子刘安等,思想理论精旨比较集中地保存在《论六家要旨》和《黄帝四经》中。该学派在汉初影响很大,当时许多学者和政治家都尊奉黄老之学,一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学派。后来由于黄老之学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黄老学因失去封建当权者的支持而走逐渐向衰微。[1][2][4]
黄老道家在哲学层面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自然观、气本体论、认识论等,并在政治层面渗透到以儒家思想为骨干的汉代王统学术中,体现了“无为而治”的理想社会蓝图。黄老道家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脉络中,还促进了道教的宗教理论建构。道教的许多思想都是对黄老学的神学化而形成的,黄老学与方仙道神仙学结合后便形成了黄老道,构成了道教的前身。[3][4]

名称考辩

名称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