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兴寺,原址座落于山西省长子县东南20千米处的慈林山坳,故因山而得名曰:慈林寺,亦称古慈寺。后搬迁至山西省长子县张店乡翠云山南坡崔庄村北,占地六十亩。[1] 法兴寺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凉神鼎元年(401年),唐咸亨四年(673年)寺内增建“舍利塔”和两座八角形石塔。高宗上元元年(674年)改名“广德寺”,唐大历八年(773年)又造燃灯石塔一座,宋元丰四年(1081年)重建十二圆觉菩萨殿,并更名为“法兴寺”,元、明、清又屡有修葺[qì]。寺院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中轴线上,分列着舍利塔、燃灯塔、圆觉殿和后殿。[1][3]法兴寺搬迁复建工程于1984年破土动工,到1996年10月竣工。[1][4] 1988年1月13日,法兴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
历史沿革
法兴寺创建于北魏神鼎元年 (401年),初名“慈林寺”,历经齐、周、隋,延续不废。至唐发展至鼎盛时期,唐咸亨四年(673年)前,寺内增建“舍利塔”和两 座八角形石塔。唐上元元年(674 年) 改“慈林寺”为“广德寺”。唐大历八年(773 年)信士董希璇造长明灯台一座,俗称燃灯塔。五代时麻衣道者修建山门。宋治平年间(公元1064-1067年),赵曙皇帝又将其更名为“法兴寺”。宋元丰四年(1081年)重建圆觉殿。宋政和元年(1111 年)新塑释迦及胁侍群像,以后历代虽有不同程度的修葺,但只是规模渐小、工艺逐差而己。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寺院地基因煤矿采空严重下陷,裂缝纵深交错,殿宇走闪倾斜变形,经国家与省文物局批准,遂迁建于原址对面的翠云山上。法兴寺搬迁复建工程于1984年破土动工,到1996年10月竣工。搬迁后的法兴寺,座落于长子县张店乡翠云山南坡崔庄村北,占地六十亩,是原寺面积的十倍。[1][3]